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信息交互平台、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高速公路运营服务工作委员会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4-29 10:47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君子之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是一种分寸和体面。晚清以来西方对中国形象的看法严重扭曲。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某种偏见,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在1915年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此时正值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欧洲文明陷入危机之时。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本书通过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大声宣告: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笔下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有别于西方人的特征: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淳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淳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淳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中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中国人的精神的第二种就是强烈的同情心,也可以称这种同情心为同理心,即中国人总能设身处地体谅他人的感受。这种同情心的表现形式即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礼貌,然而这种礼貌绝不似日本那样编排过度,而是使人有种如沐春风之感。那么是什么让中国人似乎没有宗教,没有信仰,但却并不缺乏人类童年初期的那种对于宇宙这一黑屋所带来的危险感,不安全感及不确定感而体现出一种成熟的风致。这源于远在春秋时代的一位中国圣人孔子所创之儒学,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它代替了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中国的儒教为中国奠下了一个温良恭顺的主体基调,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在这片温润之风下熏陶,使得中国人形象中自有一种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其他国家的韵味。

辜鸿铭先生祖籍福建惠安,于18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867年随义父母布朗夫妇返回英国,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辜鸿铭的著作已是莱比锡大学指定的必读书了。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国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的论证中其实有很多的漏洞,例如本书的书名“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用中国儒家所称的“士”的精神泛指中国人的精神。拿西方“群氓”代指西方,从而得出解决西方群氓的解药就是中国文化。这就好像拿一个当季的桔子和一个即将过期的苹果做比较,去问桔子好吃还是苹果好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进行对比才有价值。但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在所有人都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批判中国文化之时,他愿意站出来为中国文化做辩解,在举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时候,他肯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来源:陕西交通建设集团  作者:刘辉)

运营维护  北京海德信达文化发展中心
通信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街(长安)中心E座  邮编 100043
声明:本网转载文章内容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学习,文章只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