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信息交互平台、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高速公路运营服务工作委员会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散文丨慈母手中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17 10:05作者:顾涯

640.webp (3).jpg

我的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这代人身上的毛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结出来的,一件毛衣需要编结成千上万针,要用上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把一根根细细的绒线变成一件件暖暖的衣服。

  一年四季,印象里母亲一有空余时间总是在不停地结毛衣。母亲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我们身上,她把织毛衣当成了一种生活的快乐和享受,她通过棒针上下左右穿针引线,把母爱一点点织进毛衣。看到一件崭新合身的毛衣穿在我们身上,母亲总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吃饭穿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能让子女吃饱穿暖几乎是那个年代每个母亲的责任。那时许多家庭妇女和我母亲一样在编织毛衣中度过漫长的岁月,小女孩也会跟着母亲学习。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不会织毛衣的女孩就不是好女孩。

640 (1).webp.jpg

  作为男儿身,自然不会去做女工。家乡有句俗语:男做女工,越做越穷。但偶尔母亲也会叫我帮忙,比如,新买的绒线是一大卷一大卷的,要绕成线团,方可开始编织。这道程序需要二个人来完成,一人用双手撑开绒线卷,一人找出线头绕成线团。我就是撑开双手的人,时间一长,双手会出现酸麻,此时要分散主意力,除与母亲闲聊外,还可听听收音机里的音乐或新闻。如果我们回家作业多,分不开手帮忙,母亲也不勉强,她有一个土办法,就是将家里的一只方凳来个底朝天,把绒线卷套在四只凳脚上,然后抽出线头绕成线团,但这样绕起线来很不顺手,要在凳子上方转圈,既吃力又费时。母亲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业,总是自己一个人完成这道工序。

640 (1).webp (1).jpg

  毛衣的织法,以前都是邻里或工友之间口耳相传,花样和款式比较单一。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服装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山装一统天下的时代终于结束,街上奇装异服随处可见,内衣外穿曾流行一时,毛衣的样式日新月异,母亲紧跟时代步伐,我们身上也有了新时代的烙印,穿出了时髦的绒线衫。

  此时,各类图书纷纷上市,有关绒线编织技艺的书也随处可见。母亲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没上过正规的学校。五十年代去过几天扫盲班,除自己的名字之外,识不了几个字。不知道母亲怎么能看懂绒线编织书,可以按照书上的图案和解释,织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款式。从此我相信,劳动可以出智慧,勤劳的母亲总是聪明的。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单位的阿姨们看到我身上的毛衣,都夸赞我母亲心灵手巧,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640 (1).webp (2).jpg

  如今这个年代,机器逐步替代手工作业。编织毛衣这项手艺正在慢慢消退,除了制作工艺品外,己经很少有人再自己动手织毛衣了。昏昏灯下,父亲看书读报,我们学习课本知识,母亲在一旁编织毛衣,这一普通家庭最温馨的场景,已成为了美好的回忆了。

640 (1).webp (3).jpg


运营维护  北京海德信达文化发展中心
通信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融街(长安)中心E座  邮编 100043
声明:本网转载文章内容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学习,文章只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