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梧高速陈岭顶隧道下行线,每一部车辆驶过,隧道内的照明灯会像追光灯一样为司乘照亮前方道路。这是在智慧技术加持下,呈现的出行新场景。
“这是我们机电板块团队在未借助外界技术的基础上完全自主研发的‘伴随式’智慧照明系统,以后每一辆车都有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同传统照明调光方式相比,‘伴随式’智慧照明系统可达到80%以上综合节能率”。昭平运营中心创新创效突击队成员沈小滨自豪说道。昭平运营中心共管辖17座隧道,单洞总长42公里,隧道照明灯具总长超40公里,是隧道中的“能耗大户”。现阶段采用的隧道照明调光系统功能单一、版本老旧、智能化程度低,长期处于手动控制状态,基本照明段灯具更是24小时常亮,对于辖区交通量不高的路段而言,过度照明、无效照明现象严重,加上调光系统控制不精确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能耗的浪费。为避免过度照明带来的浪费,同时又能保障基本行车安全条件,昭平运营中心创新提出“伴随式”智慧照明解决方案,通过“车检雷达+网关设备+管理终端”,智行点亮每一盏灯,实现隧道照明的精细管理与绿色节能。
“伴随式”智慧照明系统
传统隧道照明调光系统
据悉,“伴随式”智慧照明系统运用先进探测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及物联网技术,根据车流量、光照强度等因素,真正实现“车来灯亮-车走灯灭-灯随车行”的伴随式动态照明效果。车辆在隧道行驶过程中,灯具始终保持200米—400米的照明带,同时系统支持远程照明调整功能,可根据洞外光照亮度实时调节灯具数量的开启比例,以满足隧道照明规范要求,保障行车安全。早在2023年,运营中心创新创效突击队群策群力,研发出了隧道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综合节能率最高已达到60%。这难道就是降本增效的终点了吗?不,突击队成员从舞台追光灯得到灵感,在我们的高速公路隧道内,能不能让过往的车辆也有追光灯,这样不就更省电了!创新创效突击队向降本增效发起了新一轮冲击,开启了智慧照明系统新一轮研究。
研究的第一关,怎么识别我们的“主角”登场和退场?队员们在选品上,首先想到是在收费站常用的线圈车检器,通过它来感知车辆,但这需要对路面进行切割埋设车检线圈,改造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方案很快被Pass掉。后来团队有成员提出电磁脉冲车检器稳定性不错,安装也相对简单。于是在今年4月份,队员们在陈岭顶隧道开始了一轮轮实验。然而,根据断面车流数据显示,经过陈岭顶隧道车流量与电磁脉冲车检器收集到的数据出入较大,如果采用电磁脉冲车检器来感知车辆,进而控制照明系统,那些未检测到的车辆实际上是“摸黑”过隧道,在一千三百多米长的陈岭顶隧道,这得多危险,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锲而不舍,屡挫屡战,队员们查阅了更多资料、案例,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探测精度高、稳定性好的载波雷达上。炎炎夏日,队员们在隧道巡检带上,顶着飞驰的车流卷起的气浪,不断调试载波雷达,同时与智慧高速云控平台监控人员保持沟通,确保车辆数据准确性。最后经过多轮调试对比,载波雷达探测传感器准确率高达99%以上,最大可探测距离200米,意味着系统已经能准确“捕捉”每一辆车的身影。
难题接踵而来,如何让灯光“领”着车跑?在上一版本的智慧照明系统中,调光系统根据截面车流,对照明路段的照明数量、亮度进行“分级分盏”调控,但仍然会出现无车状态下照明灯常亮无效照明的真空期。如果在满足隧道照明亮度的规定下,能够实时跟踪车辆位置,让开灯关灯的契机更契合车子速度,车子像是被灯光包裹住,就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用灯光效率。“那就打好提前量,缩小误差量”。在方案研讨会上,队员们提出,根据司机安全视距和照明灯具分布特点,当车辆即将进入隧道时,距车头前方约 200 米的照明灯具需要瞬间开启;当车辆进入隧道时,车速以高速公路最低限速60公里/小时计,车辆通过200米距离时间为12秒。因此车辆行驶过程中,灯具需要保持200米—400米的照明带,车辆走后,分布在隧道内的各个雷达感应到未有其他车辆通行的情况下,经过12秒后立即发出指令,其他灯具自动关闭进入节能状态,这样既能最大限度降低“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给司机带来的影响,又能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经济的照明效果。经过不断调试,不论隧道内车辆的行驶状态如何,‘伴随式’智慧照明系统都能迅速响应,实现了适应性与高效节能性完美契合,大幅提高“车—灯、光—灯”的协同性,实现了智慧化管控和精细化调节。
下一步,昭平运营中心将持续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十二字工作方针,扎实推进企业创新创效和降本增效工作,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提质增效目标任务,在智慧运维、节能降耗等方面持续探索,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来源: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昭平运营管理中心
作者:黄鹏健、沈小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