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经济动脉沪宁高速公路上,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区收费站如同一枚精致的江南印章,镌刻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印记。自1996年通车至今,这座收费站历经两次标志性改造(2016年车道扩建与2025年外立面焕新),从单一通行节点蜕变为兼具文化符号与智能枢纽功能的“城市会客厅”。其变迁史不仅是一部交通设施的进化史,更映射出中国高速公路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从功能服务到人文关怀的深刻转型。
硬件迭代:“流量通道”到江南美学地标”
2016年,苏州新区收费站完成首次大规模改扩建。彼时,收费站日均车流量突破3.6万辆,传统车道数已难以满足通行需求。改造后,收费站车道数量由原先的14车道扩容为20车道,成为沪宁全线规模最大的枢纽节点,通行能力提升40%。但这次改造的突破性意义远不止于"扩容"——其收费棚首次引入苏州园林美学元素:粉墙黛瓦的坡屋顶错落层叠,檐角冰裂纹图样若隐若现,过往的司乘人员与游客在踏入苏州的第一站,便能深切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5年的二次升级则让美学表达更趋立体。在完整保留原有钢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团队的设计,收费站外立面化身为流动的艺术画卷:立柱上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波光粼粼的河道蜿蜒流淌,垂柳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梦境。收费亭与栏杆机上,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景致跃然眼前,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处处彰显着江南园林的婉约秀美。这种改造思路使新区收费站超越功能性建筑范畴,成为展示苏州形象的"动态文化展板"。
技术革新:"人工值守"到"智慧转型升级"
硬件升级的背后,是循序渐进的智慧化转型。2016年扩建时,ETC车道占比仅20%,如今全站20条车道实现ETC全覆盖,其中4条混合车道配备自助发卡/缴费一体机。设备维护员陶屹立演示着升级后的系统:“ETC车辆可实现秒级通行,非ETC车辆通过自助设备平均处理时间控制在30秒钟内。”随着智能化设备投用,80%的收费员已转型为后台稽核员和设备维护员,现场运维响应速度从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从收卡找零到数据分析,这是交通人必须跨越的数字化鸿沟。”从业20余年的收费班长如此感慨。
价值跃迁:"通行节点"到"人文服务窗口"
两次改造的深层逻辑,是对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价值的持续挖掘。2025年改造中特意保留的2016年钢结构立柱,与新绘制的现代彩绘形成跨越十年的时空对话,这些立柱如同年轮,记录着长三角交通动脉的升级历程。这种理念延伸至服务创新:春季免费发放的"苏州花期指南"为过往司乘提供赏花导航;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准备的苏绣书签、手绘明信片等文创礼品,让短暂停留也能感知江南文化温度。
服务内涵的升级更具现实温度。随着基础业务由智能设备承担,工作人员从岗亭走向广场,转型为“出行服务向导”,可提供实时路况查询、周边景点推荐等8项便民服务。春运期间开展的"暖心驿站"行动中,苏州新区收费站为长途司机提供行车地图、应急充电、热饮补给等18项基础保障。“以前缴费是冷冰冰的流程,现在能感受到服务设计的巧思!”常年往返沪宁线的物流司机赵师傅评价道。
二十九年风雨兼程,两次关键跃升,苏州新区收费站的进化轨迹颇具启示:2016年改造破解的是“通行效率”的基础课题,2025年升级探索的是“文化表达”与“服务体验”的融合命题。当交通设施成为城市美学的载体,当技术升级转化为人文关怀的触点,苏州新区收费站正重新定义高速门户的价值——它不仅是车轮上的交通节点,更是展现城市品格、传递服务温度的文化窗口。
来源:“江苏交通控股营运管理”微信公众号
|